作者丨崔力文
責編丨崔力文
編輯丨朱錦斌
毫無疑問,位于插電混動市場, DM-i已經成為了一塊“金字招牌”。
幾天前,曾前往其位于上海星薈中心的比亞迪卓景店調查,作為其手中握有真正的“王牌”,剛剛開啟預售的比亞迪漢DM-i,短短10小時內,訂單量就達到1.2萬輛以上,正式開啟交付后,前來接待的銷售預計提車周期最少需要4個月,長則可能達到半年。
“不僅僅是漢DM-i,我們店內你能看到的秦Plus DM-i、宋Plus DM-i包括唐DM-i,等待的時間基本上都差不多,需要4個月左右。在PHEV這個板塊,現在選擇比亞迪應該就是最明智的,況且上海今年新能源牌照還是贈送的狀態。”
的確,如他所說,考慮到綜合使用成本、產品售價甚至成熟度,橫向對比其它品牌,DM-i已然可以稱得上暫時的脫穎而出。而站在廠商的角度,DM-i更大的威力,除了技術本身,能夠將整套系統的成本,控制得如此極致,也是令其它品牌望塵莫及的。
最終反映到市場端,上月即便遭遇春節假期,比亞迪全系新能源乘用車銷售87,473輛,同比增長764.1%。其中,插電混動車型銷售44,300輛,貢獻超過半數。
有了如此結果的加持,已經能夠徹底回擊許多質疑。而在許多人心中,新的問題也隨之涌現:比亞迪究竟會選擇將DM-i“外供”嗎?
有趣的是,隨著一則消息的涌現,很快便有了清晰的答案。
“外供”的意義
或許,誰都未曾料到,比亞迪“外供”DM-i的第一家企業,竟然是創維汽車。
3月22日,后者正式發布了創維HT-i車型官圖,并宣布開啟預售。據悉,該車將于今年8月28日上市。官方公布的新車純電續航里程為200km,綜合續航里程1267km,最低虧電油耗5.3L/百公里。
產品最大亮點在于搭載來自比亞迪的DM-i插混系統。其中,驍云-插混1.5L高效發動機,熱效率為43.04%,最大功率81kW,峰值扭矩為135N·M,并采用EHS電混系統動力總成。
外觀造型,經過了一定的煥新,尤其是前臉部分。至于創維HT-i的預售價格區間,雖然截至目前尚未出爐,但得益于整車成本的下降,大概率相比目前在售的純電SUV創維EV6更低。
看到這里,拋開創維汽車本身,更想聊聊比亞迪“外供”DM-i的意義。
眾所周知,當插混市場還未像今天這般熱度頗高之時,本田、豐田所代表的日系輕混陣營,才是終端絕對的王者。技術壁壘的存在,令凱美瑞、雅閣憑借相比傳統燃油車更低的綜合能耗,不斷收割潛在用戶。
但隱患卻是,“兩田”自起步開始,就未曾考慮將相應的混動專利所對外開放。最終,直接導致二者雖然賺得盆滿缽滿,但產品本身所對應的市占率,卻未得到更為顯著的躍升。換言之,并沒有用技術本身的先進性,位于中國贏得更大的主動權與話語權。
恰恰也正因如此,給了類似比亞迪以及諸多自主品牌,繞開“壁壘”,借助插電混動的賽道,進行彎道超車的機會。DM-i的突然涌現與收獲認可,亦是最好的佐證。
“身處當下這個時代,誰都有可能被后來者取代。所以相比一枝獨秀,百花齊放才是最好的結局,所有人將同一件事做大做強。”
毫無疑問,上述一段話,已然能夠解釋比亞迪“外供”DM-i的最大意義。至于為何首選創維,簡單猜測,或許由于二者同為深圳企業?創維的消費電子業務,能夠反哺比亞迪一定的訂單?
創維的“救命稻草”
“今天,天美汽車更名為創維汽車。”
去年4月,創維汽車舉行品牌見面會上,作為創始人的黃宏生站在聚光燈下,宣布了更名的消息。
在他身后的PPT上,赫然寫著“1-3-3-3”目標:1代表已投入創維汽車100億元,而后面的3個3,分別代表未來將再投入300億元,創維汽車市值跨上3,000億元,以及再奮斗30年。
平心而論,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司空見慣了太多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的新創車企,轟轟烈烈的發布目標,然后轟然倒塌在深淵之中。所以,只要沒有真真切切的成績作為支撐,對于黃宏生的“造車夢”能否實現,對于創維汽車的前景,依然表示存疑。
不過,必須知曉一點,早在2010年12月21日,不再滿足于家電業務的黃宏生,就已決定借助剛剛成立的開沃新能源,正式殺入汽車行業。不久后,同廈門金龍、南京東宇汽車重組,著手研發新能源客車業務。
2019年,面對新的風口,隨即決定轉向乘用車市場,成立“天美汽車”。而從2020年8月,工信部發布《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第336批)中可知,南京金龍客車制造有限公司(開沃汽車)作為純電動其他乘用車企業,增加純電動轎車產品品種。
自此,天美算是擁有了研發生產乘用車的最終資質。一年多以后,旗下首款量產車型,與蔚來所重名的“ET5”正式開始上市交付。
但僅從最終結果來看,無論品牌聲量、實際產品力、銷售渠道、服務體系,橫向對比諸多同級別競品,天美ET5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整個2021年,乘聯會所公布的上險數也僅有1,663輛。今年,在車型更名“創維EV6”后,終端表現算是稍有起色,1月、2月上險數還是分別停留在466輛、188輛。
所以說,比亞迪所拋來的DM-i技術,更像是這家新勢力造車所急需的“救命稻草”。暫且不論實際效果如何,至少潛在用戶對于前者,已經擁有了很高的認可度。
只要創維HT-i的定價不要太過離譜,宣傳時著重突破DM-i本身的技術優勢,最終表現相信必然會好過目前仍身處20萬元級純電SUV“紅海”中鏖戰的創維EV6。
可即便如此,擺在整個創維汽車眼前的困難與挑戰,依然繁多且復雜。整個行業大環境,留給類似弱勢品牌的機會,真的不多了。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