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商韜略 張軒墨
保時捷或再迎“新春”?
近日,據海外媒體報道,大眾汽車集團官方發布聲明稱,其內部正在與保時捷汽車控股公司董事會就保時捷潛在的IPO進行討論,且雙方已經達成了一項框架協議。
一旦簽署協議,華爾街估計保時捷集團身價可能提高到600-800億歐元,相當于4/5個大眾集團,同時也將問鼎歐洲最大IPO之名。
上個世紀,大眾、保時捷曾是相愛相殺的一對。
1931年,戴姆勒汽車的一名工程師因為遭受排擠,選擇離職另尋出路,他就是費迪南德·保時捷,未來那個締造了保時捷帝國的男人。
初入商海的他面對汽車界保持著敬畏,即使經驗豐富也未曾涉及過汽車制造,早期的保時捷公司始終以咨詢設計服務為主。隨后,費迪南德·保時捷加盟德國大眾公司,并設計出了著名的保時捷60型,同時也叫大眾一型。
兩個品牌,一個根源,多條產品線,終究殊途同歸。保時捷和大眾都有著吞掉對方的野心。
2004年,機會終于降臨。這年由于品牌建設關系,大眾汽車財務數據極差,資金鏈瀕臨斷絕。反觀保時捷公司,由于走的是高端汽車品牌路線,雖然銷量是大眾汽車的三十分之一,但是單車利潤極高,現金充裕。
為了幫助大眾活下去,保時捷高層沃爾岡夫開始大肆在市場購買保時捷公司的股票。一直到2005年十月,保時捷對于大眾公司的持股比例達到了18.53%。限于當時《大眾法》的限制,保時捷公司的持股比例必須超過20%才能對大眾掌握絕對的話語權。至此仍然是眾多股東中的一員。
時間來到2007年,事情出現轉機。歐盟宣稱,為了保證歐洲金融市場的資本流動,提出投票廢除《大眾法》。這一次,保時捷終于沒有了束縛。通過借入大量外債,保時捷將自己的籌碼加到了42.6%,企圖迅速完成吞并。
然而就在此時,意外發生了。2008年,歐美市場上爆發了一場強大的金融風暴,由于日積月累的債務以及和德國政府開展的價格戰,保時捷除了現金所剩無幾還欠下了高昂的債務,大眾公司則由于政府注資活的十分滋潤,轉頭將奄奄一息的保時捷吞掉。
這場世紀大戰,就這樣以極其戲劇化的方式落下帷幕。
自從并入大眾后,保時捷一直都是大眾集團旗下最為“受寵”的豪車品牌之一。
保時捷作為豪車中的高端系列產品,其利潤水平遠遠高出大眾集團的其他系列車品。據市場調查統計顯示,大眾集團2021年累計向全球銷售888.2萬輛汽車,保時捷交付量占1/30,從銷售數據上看似乎并不怎么突出,但保時捷卻為大眾集團創造了34億歐元的利潤,其中稅前利潤占了大眾集團的近三分之一。
如此高的溢價能力和超高的人氣水平,很難不讓資本為其買單。
為了幫大眾集團整體完成向電動化領域的進攻,爭取到更大的投資,保時捷的獨立上市已然成為了最優解。
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曾直言道:保時捷IPO是一個轉折點,也進一步點燃我們向電動汽車轉型的勢頭。
IPO遠遠不是保時捷的終點。
其更遠大的目的是在于攜帶龐大的資金體量協助大眾進駐電動汽車領域。
大眾集團在發布2030 NEW AUTO戰略時特意在新能源汽車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劃,2030年之前,其在電動化及數字化等領域的投資將達到600億歐元(約5000億人民幣)。
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對此發文稱,他們有信心在2025年超越特斯拉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制造商。大眾、奧迪、保時捷將承擔轉型重任。根據規劃,保時捷將在2030年實現完全電動化。
逢敵亮劍固然好,但成功的路同樣也充滿荊棘。
2021年,大眾汽車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售出70625輛,相比目標的十萬輛,下降了近百分之三。
大眾的轉型之路仍然是漫長的。
保時捷的IPO之路作為其手中的王牌,究竟能否在歐洲市場乃至全球市場中打出一場漂亮仗,我們拭目以待。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