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松 編輯/江昱玢
氫能電池正重復著鋰電池的發展奇跡。
據投資界報道,以氫燃料電池為核心產品的國鴻氫能,正在開啟新一輪融資,投前估值已達到70億。《21CBR》就此消息向國鴻氫能方面求證,截至發稿前尚未回應。
成立于2015年,國鴻氫能的主要產品包括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純氫燃料備用電源、氫燃料電池電堆、燃料電池發動機等。
目前,國鴻氫能已建成全國規模領先的氫燃料電池電堆生產基地,2017-2020年,其車用電堆國內市場占有率已連續四年排名第一,累計為超4000輛氫能汽車提供清潔動力。
國鴻氫能數輪融資中,披露出的金額為近3億元,正加快IPO進程。有內部人士稱,公司預計2022年上市。
“高鐵模式”
寧德時代與寧德緊緊綁定,國鴻氫能的崛起同樣離不開當地支持,并且是兩個城市。
2014年,佛山對口幫扶云浮,確定將發展氫能產業作為雙方共建的主攻方向。一年后,以氫燃料電池為核心產品的廣東國鴻氫能科技成立了。
此前,國鴻氫能副總經理燕希強在接受《21CBR》記者表示,之所以2016年從大連一家研究機構離職南下,看重的正是云浮在氫能產業化上的決心。
成立初期,國鴻氫能便確立了產業化發展的方向。
2016年7月,與全球燃料電池龍頭企業加拿大巴拉德公司的合作,進一步成立國鴻巴拉德合資公司,負責巴拉德FCveloCity-9SSL電堆的生產和組裝。國鴻氫能持有其90%的股份。
“2016年,我們采用‘高鐵模式’,引進巴拉德的技術。”燕希強解釋,所謂高鐵模式是通過引進的方式,先掌握別人的技術,公司在此基礎上再迭代開發出下一代產品。
巴拉德從1983年開始研發燃料電池,是行業中首家為客車提供動力燃料電池的企業,技術穩定性全球公認。“國鴻氫能拿過來的先進科技可以直接使用,并快速推向市場。”國鴻氫能于2016年對外發布的氫能客車產品,合作方之一正是巴拉德。
解決了技術難題,在產線建設上,國鴻氫能同樣上演著“高鐵速度”。
“生產線建設過程,相當于從0開始。” 燕希強稱,創始團隊首先要消化巴拉德技術,再找到合適的供應商,把產線建立起來。
為了節省時間,創始團隊甚至在去見供應商的路上,與另一個供應商探討技術問題。按照外方要求,生產線建設需要36個月,而創始團隊將時間壓縮至不到10個月。
建產線過程中,在氫能領域布局多年的豐田到訪國鴻氫能,曾感慨氫能產業在云浮的發展之快。
燕希強稱,與日韓企業相比,國內氫能發展主要差在產業化上,“國鴻氫能云浮產線,將電堆年產能從百余臺提升至千臺。”
做強朋友圈
2018年,國鴻氫能的電堆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70%。自建生產線開始規模化投產,年產值達到模壓柔性石墨雙極板200萬片,以及電堆2萬臺。
技術方面,國鴻氫能走到了“自主創新”階段。公司開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燃料電池、鴻芯系列電堆和鴻途系列系統。
國鴻氫能主要客戶來自企業,特別是商用車企業。擴大朋友圈,與上下游企業建立戰略聯系,是公司獲得訂單的重要途徑。
其中,最重要合作伙伴當屬上市公司美錦能源,后者于2019年向國鴻氫能增資1.8億元。此前,美錦能源已是燃料電池客車企業飛馳汽車的控股股東,該企業生產基地同樣位于云浮氫能產業園。
氫資源方面,2021年6月,美錦能源表示,自己是京津冀地區唯一集產氫、儲氫、運氫、加氫,并具備完整安全管理體系的企業。目前,美錦能源旗下共有8座加氫站投運,未來的規劃是上百座。
燕希強表示,美錦能源在氫能產業上的多點布局,能帶來大量商務資源,特別是飛馳汽車,是國鴻氫能的重要客戶。
以2021年7月份公布的河鋼集團氫能重卡項目為例,所投放的一批49噸氫燃料電池重卡,由飛馳汽車生產,配套的就是國鴻氫能鴻途G110燃料電池系統和鴻芯GⅠ電堆。
這樣的合作還有很多。燕希強提及,美錦能源是煤炭起家,國鴻氫能在嘉興、青島、山西等地的業務擴展,均離不開其強有力的支持。
國鴻氫能另外一個重要合作伙伴,則是上海重塑股份,雙方于2015年就成立了合資公司“國鴻重塑”。
據重塑股份招股書,2018-2020年,集團采購國鴻重塑加工燃料電池系統的金額,均超過億元。
產業窗口期
“國內氫能產業化發展速度,比國外還要快。”燕希強稱,2020年9月,燃料電池國家“以獎代補”補貼政策調整,更有利于國鴻氫能等主打長距離、重載產品的企業發展。
技術升級疊加產業化運作,氫能電池成本大幅度下降。
從成本端看,燃料電池系統在氫能車購置成本中占比62%,而電堆成本在系統中占比為62%,是氫燃料電池汽車成本最高的核心產品。
燕希強告訴記者,國鴻氫能成立之初,電池電堆每千瓦(KW)的成本高達上萬元,現在僅2000元,仍有下降空間。而據業內人士預計,到2024年,中國燃料電池系統成本有望下降至1500元/KW。
核心產品成本大幅下降,推動著燃料電池汽車的進一步普及。目前,氫燃料電池汽車主要集中在物流車、客車等商用車領域。
中汽協數據顯示,氫燃料電池汽車銷量從2016年的629輛,增長到2021年的1586輛。而據相關產業發展目標,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要由當下不足萬輛,增長到2025年的5萬輛。
據華泰證券報告,如果燃料電池系統在商用車領域全面推廣,年銷量有望達到180萬輛車,潛在年需求為2160億元。
行業快速發展,競爭也在加劇。據GGII(高工產業研究院)不完全統計,含地方子公司在內,國內有電堆廠商超59家,系統廠商超100家。
國鴻氫能暫時保持著優勢。GGII統計,2015-2021年,國鴻氫能電堆累計配套氫燃料電池車約5000套,市占率50%。
不過,2021年上牌數量最多的燃料電池系統廠商中,排名第一的是上市公司億華通,國鴻氫能位居第三。
燕希強依然信心滿滿。“目前,燃料電池處在鋰電的2013-2015年階段。” 他表示,中石化、中石油等加快加氫站落地,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氫能產業中也將產生類似寧德時代的龍頭企業。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