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據觀察者網報道,隨美國在亞太地區操弄不斷,美國在歐洲駐軍最多的國家德國同樣欲追隨美國介入亞太,德國輿論界密集討論與華切割的相關事項,其中便包括德國汽車退出中國市場。德汽車專家杜登赫費爾就德國國內的相關討論指出,與華脫鉤并不現實,以中國當下的汽車保有量和預期可達到的保有量,中國市場至少還有5000萬的汽車增量,德國汽車企業如退出中國市場帶來的影響將是不可逆的,也將給美國通用、福特,日本豐田等提供擴大在華市場機會,而且退出中國市場,德國汽車企業也無處彌補損失。
杜登赫費爾同時指出,中國市場為德國提供了極為關鍵的汽車收入,與中國企業合作使德國得以以較低成本接觸電動汽車、5G、無人駕駛等技術的最新領域,與華脫鉤,是一個極其不明智的話題。
德國相關分析機構此前也給出數據稱,德國如與華脫鉤,帶來的損失會是英國脫歐的6倍。在德國當下因俄烏沖突陷入經濟衰退、能源緊缺的背景下,與華脫鉤無可避免地會導致德國陷入更大困境中。
當下受美國深度裹挾的德國,呈現出兩方面的矛盾性,一方面是美國舉起的“西方”大旗下,作為歐盟核心國家的德國,充當著“先鋒”的角色,德國近日便派出戰斗機、加油機、運輸機在內的13架軍機前往澳大利亞參加美國組織的17國軍演,負責相關事務的德中將揚言,德國擁有在1天時間中飛抵亞太的能力。這句炫耀德國軍力的言論,頗為顯示著德國試圖在俄烏沖突、亞太局勢中更大程度上亮相的態度,這與美國放任歐洲方向德國、亞洲方向日本軍力擴張的企圖相一致。
而另一方面,當今的全球局勢中,不論是德國的人口還是德國在全球工業鏈中的位置,均不能支撐德國“趁機擴大影響力”的野心,隨歐洲秋冬季節的到來,德國正在形勢所迫下與俄緩和關系,至少在當下,“德俄脫鉤”的可能已被德國用實踐經歷予以否定。這樣的情況下,德國社會討論與最大貿易伙伴中國脫鉤相關話題,恐怕更多是過過嘴癮。頗為顯示著德國在美國的過度影響下,進退失據的尷尬。
德國政府有關部門此前拒絕批準大眾公司在華的新投資項目,以此施壓大眾退出中國市場,但被大眾中國明確表示拒絕。
今年上半年,美國等汽車市場均呈現大規模衰退態勢,隨美經濟危機的加劇,美汽車市場跌幅達18%,相比之下,中國汽車市場逆勢增長5%,以一己之力支撐起全球汽車產業的主要增量。日韓德等主要工業國均出現不低貿易逆差的情況下,中國同樣貢獻了全球工業國的主要貿易順差。有足夠貿易順差才有足夠能力進行增量消費,中國經濟是全球經濟衰退形勢中的少有亮點,德國與華脫鉤,無異于自斷臂膀。
更何況,當今的中國工業已今非昔比,中國已由主要工業的追隨者發展為引領者和標準制定者,這使得對包括美德在內的西方各主要國家來說,與華脫鉤都越來越不具有可實行性。中德兩國宜協作取得更大共同發展成果,德方應看清基本形勢,為中德關系及全球經貿,貢獻正能量。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