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威馬創始人沈暉薪酬在網上引起熱烈討論。
去年,在威馬巨虧82億元的情況下,沈暉的薪酬竟有12.6億元,其中薪金和花紅201萬元,受限制股份/購股權開支12.59億元。
而同期威馬的營收僅有47億元,沈暉一人的薪資就占據當年收入的近三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還沒上市,就開始把錢裝進自己的口袋,沈暉還想不想好好造車了?
答案,呼之欲出,曾經領跑新勢力的威馬,如今早已掉隊。
投資人炮轟沈暉:掏空公司
對于沈暉的“高薪”,有網友表示:“損公肥私,公司虧,老板賺,最終割的是韭菜的羊毛”。
也有網友認為:“圖小利,管理不善,根本沒有做強做大的打算……”
加華資本董事長宋向前也表示,威馬董事長如果真的拿了近營收1/3的年薪及待遇,依據何在?公司的內部控制何在?這么多知名外部投資人,為何約束不了這么明顯的掏空公司的游戲?中國式創業,資本的游戲,果真是劣幣驅逐良幣嗎?這是對中國信用的盜刷,對勤勉認真,正心誠意的企業家文化的戕害。
今天,針對高額年薪,沈暉在朋友圈回應稱:“有些事情,腳趾頭想想就知道真假,不值得花時間解釋。”
或許對于沈暉來說,確實沒時間解釋,但是留給威馬的時間卻也所剩無幾了。
新勢力交付榜上沒有威馬
曾經的威馬,可謂風光無限,一度被稱為造車新勢力“四小龍”之一。
威馬擁有先發優勢,它是最先擁有自主生產基地,首批交付量產車的新勢力車企。比起“蔚小理”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2019年,威馬一直是造車新勢力中交付冠軍,直到12月被蔚來超越。威馬全年累計銷量為16876輛,僅次于蔚來。
資金方面也從不是問題。截至目前,威馬完成融資12輪,累計融資額達350億元,相比其他新勢力的百億融資,手頭寬裕得多。
而如今,威馬早已掉隊,上一次披露交付還是去年總交付量,4.4萬輛,與前三名的9萬余輛相差甚遠。
而據汽車之家,今年1-8月,威馬年內累計交付智能純電乘用車29140輛,每月平均交付不到4千輛,更不是萬輛俱樂部玩家的對手。
在銷量上,威馬已經追不到頭部新勢力的車尾燈了。
銷量乏力,威馬的財務數據也很糟糕。2021年,其營收為47.4億元,虧損高達82.1億元。也就是說,平均每賣一輛車要虧損8萬元。2019年至2021年,威馬汽車凈虧損逐年擴大,合計虧損達到174.35億元。同期,毛利率為負值,分別為-58.3%、-43.5%以及-41.1%。
而蔚小理早在2020年,實現全年毛利率轉正。
資金儲備方面,截至去年底,威馬所持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41.6億元,而蔚小理則高達數百億。
研發方面。2019-2021年,威馬的資金投入均在9億左右,占營收比例由50.7%降至20.7%。而去年,蔚小理的研發已高達32-46億元。
可以說,威馬已經從各個方面落后于幾家頭部造車新勢力。
既有錢有錢,又是搶跑選手,為什么威馬現在卻掉隊了呢?
這和創始人沈暉,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不愛和同行交流
沈暉在新勢力的創始人中,是最懂新能源的一個,而且履歷堪稱完美。
他高考的時候,分數遠超清華北大,但為圓建筑夢,選擇華南理工,卻因色弱進入了工程力學專業。大四時,沈暉以優秀的成績,被美國名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錄取,在1992年開始異國求學。
之后,他考取UCLA的結構工程專業碩博連讀項目,但在讀博期間中斷了學業,以碩士學位畢業。
緊接著,他又進入財富500強公司TXU和伊頓,世界500強博格華納,世界著名車企菲亞特工作。
這些經歷,讓吉利的李書福看在眼里,特地邀請他加入,幫助收購沃爾沃。這一空前重大的收購案,讓沈暉成為了中國汽車領域的傳奇人物。
可以看見,沈暉的經歷碾壓了很多人,這種長期的領先優勢,讓他產生了驕傲的心態。
兩年前,在一個活動上,沈暉和其他兩家新勢力的副總裁都在場,但全程都沒有和他們交流。
這在任何行業里,其實都是很少見的。在同一個圈子里,同行交流能快速打開新思路,在經驗和想法上互相借鑒,取長補短,能獲得更有價值的信息。
同在造車行業上,又是智能電動車發展的初級階段中,沈暉或許認為其他的玩家看法、做法,沒有太多意義。這種傲慢的態度,延伸到了他對威馬的認知和判斷。
反其道而行之
創立威馬,沈暉有很大的野心,從命名就可以看出。
“威馬”,德語為Weltmeiste,譯為世界冠軍。成為第一,很符合沈暉的行事風格。
對于威馬的高度期盼,沈暉還容不下別人說一句不是。
沈暉曾和美團創始人王興有個賭局。
2020年1月,王興對蔚來車企的格局做了一個判斷:“中國車企格局基本是‘3+3+3+3’角逐下兩輪,除了3家央企、3家地方國企和3家民企,3家新勢力是理想、蔚來和小鵬。”
這唯獨摘掉了“四小龍”中的威馬。
兩天后的一個活動上,沈暉隔空則發起了賭約,“如果威馬汽車能挺進造車新勢力TOP3,我希望王興能親自給我送一份外賣上門;相反,王興可以在所有品牌中隨便挑一輛車,不管多貴我買一輛送給他,不一定非得是一輛威馬汽車。”
沈暉氣勢之足,已經堅定王興要打臉了。
而此時,威馬的口碑正遭受嚴重的質疑。車輛自燃,高管離職,被吉利認為侵犯商業秘密索賠21億元,威馬的口碑跌到冰點。
沈暉不僅不能擺正威馬的位置,在市場格局上,也沒看清楚形勢。
2020年,造車新勢力紛紛布局C端,威馬則堅持B端市場,甚至還提高了大客戶的集中度。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曾表示,B端只占新能源車市場的10%-20%。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沈暉在內部信中表示,威馬有著自己的發展賽道與節奏。
現在看來,沈暉要做自己的風格,固執己見,已經偏離市場選擇了。
結語
在交付榜單上,沈暉的威馬沒有如愿成為TOP 3,而薪酬方面卻遠高于其他新勢力創始人。
其部分薪資以受限制股份形式發放,折合人民幣約為12.6億,只有在企業上市后,沈暉才能真正收入囊中。而這種事兒,雷軍也干過。
可如今面臨銷量、營收、研發的掉隊,創始人還要拿這么多錢,威馬想順利沖刺IPO恐怕難上加難。而這種局面,都由沈暉個性造成。
長江商學院的副院長張曉萌表示,企業家要有韌性,“那些叱咤風云的企業家還原為“人”的本質時,答案便逐漸清晰——韌性的力量。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韌性對于每個人來說,無論年齡、職業和身份如何,都是我們持續從不確定性中受益、一生向上生長的力量。”
而對沈暉來說,這種跌宕起的變化在他的人生的經歷中較少,過的太順,驕傲更容易產生。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