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電動車十余載,如今的比亞迪,終于在新能源市場打下了一片天,不僅銷量登頂, 新能源品牌的認可度更遠超其他同行。不過被捧到高點之日,往往也是危險之時。
(資料圖片)
前不久,比亞迪宣布,公司第3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然而,在“第300萬輛新能源車下線”高調宣傳的同時,近年來關于比亞迪車的質量投訴卻持續增多。
首先,消費者投訴最多的是無法按時交付。根據網站的信息可以看到部分消費者反饋,下單前經銷商明確交車時間不超過一個月,結果下單后App上交付時間顯示卻高達90天,而耐心等待長達三個月后,卻仍然無法提車。
事實上,無法如期交車早已成為購買比亞迪車型的常態,也暴露出的其產能不足。從公開報道可以得知,比亞迪因為訂單大量積壓,工廠這兩年來基本就沒歇過,一直在加班加點生產,但還是無法滿足產銷平衡。
而或許正是因為產品長期在趕工的狀態下完成,比亞迪的質量問題也再度浮出水面。從投訴榜來看,空調問題被詬病較多,除了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海豚空調出風口“吹出白色顆粒”事件,還有不制冷等問題。
然而比亞迪廠家卻避重就輕,強調出問題的車輛只是“個例”,白色粉末常用于胃藥,對身體無害。但就是不解決根本問題。
這種推卸責任的公關操作,不僅沒有澆滅消費的不滿,反而引起大量聲討,降低了消費者對于品牌的信任值和好感度。
背后其實反映出比亞迪快速擴張市場的“后遺癥”凸顯。
如文章開頭所說,我們不可否認比亞迪在新能源市場像開了加速掛一樣,跳過了走和跑的階段,直接起飛的節奏,銷量那是一路高歌猛進。
但市場的快速擴張為品牌提供的“機”,“危”也會潛伏其中。
比亞迪銷量的快速攀升,絕不應該犧牲產品的質量為代價。如何處理好其中的關系,本是廠家應該做好的工作,同時也考驗一個車企的真正實力。
當然,問題的出現,暴露的只是之前工作中存在的紕漏。之后的處理,則體現品牌的內功。如今的消費者其實還蠻理性的,看待問題相對客觀,汽車作為一個復雜的工業用品,難免會出一些“小”問題。
而消費者需要的,不過是企業的一種負責任態度,但從比亞迪公關態度來看,也并沒有對此重視起來。
那筆者只能說,德不配位,必有余殃。
對于一個品牌至關重要的“德”是什么呢?不應該只看到眼前針對消費者核心利益的關注,考驗的也是對于品牌方能夠為消費者帶來好的產品和服務,這是長期的要求。
或許有些朋友會認為上面是不是言重了,很多人覺得比亞迪近兩年推出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技術,包括DM-i超級混動技術、刀片電池、八合一電驅總成等等,盡管出現了一些品控上的失誤,整體還是瑕不掩瑜。
但這個觀點的前提在于,這些所謂的技術變革和巧思,真的有踩中新能源車時代用戶痛點嗎?
以之前沸沸揚揚宣傳的“不起火”刀片電池為例,官方的說法是要徹底打消用戶對于新能源對動力電池安全性能的顧慮。
然而實際上呢,隨著交付壓力一直無法緩解,比亞迪的新能源車在今夏頻發自燃。根據媒體統計,2022年上半年國內共發生47起新能源車自燃事件,其中比亞迪的車型占據了半數。而當中“起火”車型還不乏搭載營銷中號稱“不起火”的刀片電池。
如果這個數據屬實的話,比亞迪依靠這些黑科技的營銷,在短期內形成技術領先口碑,從而獲得銷售業績,但產品體驗上的真實效果相對營銷內容的大打折扣,甚至涉及到虛假宣傳,顯然是明晃晃的失德。
比亞迪誕生之初,就早早敲定了對汽車電動化的執念,恰好趕上燃油車的強弩之末的時代,在十數年的技術積累下,迎來了最佳的發展時機。截止今年,比亞迪新能源車產品從0做到300萬輛銷量,這樣的成績也非常不易。
但想要這份成績單繼續保持下去,比亞迪在沖量的同時也必須保質。
時下消費者更懂車,對于品牌的品質期望和要求更高。如果產品不能滿足用戶的預期,甚至與營銷理念背道而馳,給消費者造成糟糕的體驗,引發市場和消費者的不滿,甭管你當下有多紅火,遲早有被市場所淘汰的一天。因中保研失利在中國市場迅速走下坡路的大眾,就是前車之鑒。
所謂“心系群眾魚得水 背離群眾樹斷根”,品牌最終能夠成功的根本,靠的是滿足消費者需求,提供更優質的體驗,才會得到市場的長期認同。這應該是所有車企方的立足點,如果忽視或者背離了這一點,終將會被時代和用戶拋棄。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