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十五年前去鞍山岫巖七星瓢蟲俱樂部老董那玩兒,這哥們玩兒動力傘,為了玩兒傘買了一座山,為了山上安全,用勾機掏了條泥石流級別的路,用212底盤改了臺爬山的車,車改得很扎實,做為工匠改單車值得承接圈里所有的肅然起敬,但在制作工藝上受設備制約,工藝很簡陋,成品瑕疵明顯,很可惜。當時很深的感受是,如果有個工程師團隊幫他實現品控和工藝優化,一定能出一臺高性能越野車型,也許會早坦克300很早成為網紅車。
五年前,從起亞引路特斯產線落沈陽,曾經請德國Tilke和臺灣三一國際(與三千工坊合資成立千一汽車)搞個公共的汽車工程創新中心,也許就基于當時老董那臺車的感受,結果很遺憾!
?中國有2.4億臺汽車,但至今沒有一個能夠支持公共創新的汽車工程化、技術驗證、合規評估或者小數量示范生產的平臺,品牌車廠的設計院和中試平臺沒用,它的職責是滿足產線的順暢,它的創新是生產端小修小改,不是革命性創新,沒有通用市場需求的接納屬性。
其實鼓勵汽車改裝是個好方式,全球奢車基本都在改車產業鏈中,量產車廠從奢車廠買成熟的車型,通過量產,降低成本,送達通用市場,這有利于可持續技術創新。
只要標準是公共透明的統一標準,別什么都下文都管。我們的現行準制匹配點要不太靠后,要不貪大考核資格,要不下場搶資源,不是鼓勵,是限制,對市場不信,高舉創新的大旗限制別人創新。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