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路、思邈路、魏永路、時珍路......京開高速以西,南六環以南,一段段以名醫作為紀念的道路交錯縱橫,織就出一張網,串聯起一個千億級產值規模的產業園——中關村科技園區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
(資料圖)
經過20多年發展,這里已成為全國面積最大的醫藥健康專業園區,并托舉起一批擁有前沿技術的高成長性企業取得自主創新突破,向著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藥谷”邁進。
“2021年,園區對北京市生物醫藥產業產值貢獻率超過40%。”大興生物醫藥基地管委會副主任高海月告訴記者,園區內,以生物制藥、創新化藥、現代中藥、高端醫療器械為代表的產業集群快速發展,探路北京“兩業融合”發展的“藥谷模式”。
今年4月,產業園區內的華科精準自主研發生產的磁共振監測激光消融系統獲批上市,系統包含“磁共振監測半導體激光治療設備”及專用“一次性使用激光光纖套件”。該系統成為全球首款由中國企業研發且唯一在國內獲批上市的應用于腦部的磁共振監測激光消融治療系統。
“大腦結構非常復雜,有很多手術難以到達的禁區。” 華科精準(北京)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王蘭芬告訴記者,傳統的神經外科領域,手術治療大腦深部的腫瘤和癲癇需要開顱,對患者影響大且預后差。一些腦深部的病灶,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醫生仍然難以做到完全避免對神經功能的損害。
“我們這套國內首創的磁共振引導激光消融治療系統,瞄準的正是這一痛點,為腦部疾病的治療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治療方式。”王蘭芬說,它的治療原理是采用高精度的手術機器人,把一個直徑只有1.8毫米的激光光纖準確地送到病灶中央。手術機器人的精度誤差在0.5毫米以內,讓光纖持續發射激光,利用光熱效應把預消融的區域溫度提升到預定范圍,使病灶組織或者腫瘤在幾分鐘內被滅活消融。
“整個過程在磁共振設備監測下實現精準控溫、智能消融。”王蘭芬說,這套系統開創了我國神經外科微創治療可視化、可控化、可量化的全新手術方式,目前在全國已經完成了超過400例手術。“這項高科技集合的產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突破了磁共振監測激光消融這一高科技門檻的核心技術,反映出我國高端醫療器械從過去的跟跑到現在并跑甚至領跑的發展趨勢。”
記者了解到,類似華科精準這樣的高成長企業紛紛聚集大興生物醫藥基地,比如以嶺藥業、熱景生物、藝妙醫療等,涌現出CAR-T(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桑枝總生物堿片、人工麝香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成果。
是什么吸引了行業頭部企業和前沿科研力量的到來?“筑巢才能引鳳。”高海月表示,園區打造多層次、寬領域的共性技術服務體系,構建“醫藥·科技+金融·服務”融合發展模式;完善“新藥篩選-動物實驗-臨床研究-注冊上市-市場銷售”全產業鏈服務;聚焦特色賽道、提供特定服務、匯聚特優人才、制定特殊政策,加快推進細胞基因治療產業園等六大特色產業園建設;設立多種產業基金,構建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作為國家級兩業融合試點區域,大興生物醫藥基地積極踐行兩業融合新路徑,為相關企業集聚融合發展創造了良好生態。
截至目前,該基地吸引了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所等12個國家級院所,以及百余個服務平臺入駐,為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智力支撐。基地擁有院士專家工作站5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6個,企業科協組織31家,引進高端創新人才1000余人。世界500強德國費森尤斯卡比、中華老字號北京同仁堂等一批國內外龍頭企業也在此匯聚。
“園區規劃面積22.5平方公里,其中現狀區13.4平方公里,擴區9.1平方公里。”高海月表示,園區正緊抓全國第二批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區域機遇,以鏈主企業和特色產業園為抓手,將在賽道布局、產品培育、企業引進、人才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
就在近日,希濟生物位于“中國藥谷”的CGT CDMO的標準廠房正式落成,是目前京津冀地區最大的細胞和基因治療生產基地,將助力彌補當下我國細胞和基因治療CDMO市場的巨大缺口,加速國內細胞和基因治療領域新技術、新成果轉化應用,助推我國自主細胞和基因治療藥物早日上市,為北京乃至全國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再添動力。
上一篇:2023年6月乘聯會銷量數據點評:6月銷量同比高增 看好產業鏈需求復蘇
下一篇:最后一頁
責任編輯: